新疆文冠果产业蓬勃发展
2025-11-23 10:42:51
  • 0
  • 0
  • 1
  • 0

马成福  海博

新疆是发展文冠果产业的好地方,新疆有450年的文冠果引种史,几乎各地都有散生的文冠果,非常适合文冠果的生长。

新疆土地辽阔,气候旱寒,日照时间长,与文冠果喜光、耐寒、抗旱的特性一致,其沙壤土适合文冠果肉质根生长。现代农业,需要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物竞天择,新疆具有发展文冠果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新疆的气候非常干燥,特别是南疆,水分蒸发大。为了稳定新疆,帮助少数民族富起来,提供新的种植项目势在必行。文冠果的特点是抗旱抗寒,系深根性树种,根系发达,树冠比较大,能够保持水分,大大降低蒸发量,还可以防风固沙,有力改变当地气候。

新疆虽然干旱缺水,沙漠也占了很大面积,但地下水资源丰富,有的沙漠地区几十米之下就有地下水。因此,新疆应该严格控制开荒种地,压制耗水农作物面积,鼓励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尤其应该大力支持种植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还能抗旱节水的文冠果,把沙漠改造成美丽的文冠果园,把文冠果产业做成新疆的支柱产业,为繁荣和壮大新疆经济注入强劲动力,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提供健康安全的文冠果神经酸油。

文冠果是抗旱节水经济树种,如果在新疆大力发展,将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解决因干旱缺水而造成的贫困落后和荒漠化难题,另外还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催生新型绿色新能源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发展,从而使各族人民安居乐业,边疆得以稳固发展,将把新疆建成一个山川秀美、人员富集、经济繁荣的好地方。

新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从内地引种栽培文冠果,几乎遍及全疆,西起伊犁,东起哈密,南从和田、喀什,北到阿勒泰,从海拔30米的鄯善县到海拔1864米的昭苏山区,到处都有文冠果的栽培和生长。这样广阔的地域,几乎包括了新疆的各种气候类型和各种土壤种类。后来,由于文冠果的低产性,许多种植区的文冠果遭到砍伐和弃种。新疆从2001年开始结合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项目,在部分县市进行了文冠果的规模化种植。由于引进品种的低产性,许多文冠果林遭到抛弃,甚至砍伐,至今没有发展起来。

文冠果全身都是宝,具有非常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是树木中的国宝,园林中的奇葩。它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木本油料树种,又是珍贵的旅游观赏植物,也是优良的木材树种、水土保持树种和常用保健中药材。

文冠果是我国北方珍稀树种,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是上苍恩赐给北方干旱地区的战略性资源。她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能够在沙漠戈壁和冰天雪地里生长,可抵抗北方的干旱和严寒,抵御自然界的一切灾害。

文冠果种子含油率40%,种仁含油率66.8%。文冠果油是高级药、食兼用油,是植物油中的极品,品质比橄榄油和油用牡丹油都要好。文冠果油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4%,易于人体吸收消化,有降胆固醇、软化血管的作用,可降低胆固醇、降血脂。2006年6月,新加坡南顺集团对文冠果油进行了化验,得出了文冠果油是新时期、新世纪绿色木本食用油,文冠果油的质量比橄榄油、茶油好的结论。

文冠果油中富含2%-5%的神经酸(Nervonic Acid),学名顺-15-二十四碳单烯酸,别名鲨油酸,是一种单不饱和脂肪酸。神经酸是各国科学家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能修复疏通受损大脑神经通路——神经纤维,并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的双效神奇物质。神经酸是大脑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的核心天然成分,被誉为大脑黄金和神经再生素,它的发现为战胜大脑和神经方面的重大疾病增添了新的锐器。神经酸的缺乏将会引起脑中风后遗症、老年痴呆、脑瘫、脑萎缩、脑梗、记忆力减退、失眠、抑郁、焦虑和精神病等脑部疾病,甚至可引起脑部衰竭死亡。但人体自身又很难生成神经酸,只能靠体外摄取来补充。神经酸对人脑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文冠果被全球学界称为“生命之果”,已引起广大医药研究者的兴趣。

文冠果神经酸油,是给大脑加的油。西北文冠果基地生产的文冠果油含有3%的神经酸,能补充大脑营养,修复大脑创伤,利于婴幼儿大脑发育,可增强记忆,延缓衰老,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被科学家称为“脑黄金”。文冠果神经酸油还可以有效补脑、健脑、养脑、促进脑细胞再生、激活停止生长发育的脑细胞重新生长发育,对于中老年人、孕妇、儿童,科学家、作家、教师等脑力工作者来说,是最佳脑部保健营养品,也是广大脑萎缩、脑瘫、脑中风、脑梗阻、癫痫患者、帕金森综合症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神经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亚健康人群等最大的养生保健之福音。

文冠果茶有杀菌、消炎、止血、利尿、消食、消脂、抗氧化、抗衰老等功效,可治疗失眠、痛风、肠胃炎、前列腺炎及“降三高”、减肥等。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能让大地绿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可破解生态危机、食用油危机,促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和谐健康发展。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木本油料,大力支持文冠果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文冠果原料林可持续培育指南和山桐子原料林可持续培育指南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通知》《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指导意见》《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 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优惠政策,《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2019年版)将文冠果纳入了国家储备林目录。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发布了《文冠果油》(LS/T 3265-2019)行业标准,明确将文冠果列为木本油料树种,拉开了文冠果大开发的序幕。我们要充分把握好这些政策和机遇,努力发展文冠果产业,开创文冠果产业的新局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甘肃、陕北等气候恶劣、生态生产条件较差的省区,种植文冠果需用极品苗子,才能保证成活。

文冠果产业曾经几起几落,有许多造林工程大面积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即使勉强存活下来的文冠果,挂果也是寥寥无几,这给人们的心理上留下了巨大的阴影。“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成了其发展不可逾越的难关,严重影响了文冠果产业的发展。

马成福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一定要敬畏生命,,的生命更不会逆来顺受!”文冠果生命之伟大主要表现在它的顽强和长寿。文冠果全身都是宝,为什么千百年来没有发展起来,就是我们没有敬畏她的生命,没有认真研究她的生命特性,我们梦想像驯服其他生物一样驯服她,结果她宁死不屈,最后失败的还是人类。

2021年5月22日,甘肃省景泰县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突变极端天气,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172人参赛,8人受伤,21人遇难,死亡率超过12%,如此重大的赛事伤亡极为罕见,成了令世人胆寒的“夺命越野赛”。曾经救下六名参赛选手的牧羊人朱克铭表示“这种恶劣天气挺常见。”

景泰,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河西走廊东端风口,日照强度大,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十种九不收。民谚形容:“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山上光溜溜,羊皮不粘草。”在景电工程上水前,就是荒滩野岭,土壤沙化,昼夜温差大。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精辟总结。

景泰,极端恶劣天气频发,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虽然这里不是养人的好地方,然而只有这样的极端天气才能培育出高品质的种苗,这里培育的文冠果种苗无论移栽到哪里,都能经受得住任何极端天气的考验。

马成福自2000年开始研究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价值的文冠果。他不畏艰难,刻苦创新,历经25年的潜心研究,终于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两大难题,为文冠果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此西北文冠果基地被评为全国重质量守信用单位。

我们经过多年艰苦的实践及探索,发现造成“移栽成活难”的真正原因,主要是育苗时密度太大,其次是没有重视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而是把文冠果作为常规树种来对待。

人、动物、植物等任何生物生长期间都需要一定的空间,空间密度太大不适应其健康生长。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培育一年文冠果苗5000棵左右,两年4000棵左右,三年3000棵左右较为适当,而许多农民培育一年文冠果苗多达3万棵。这样的苗子密密麻麻,自带病毒,移栽出去以后就会大面积死亡,成活率非常低。可是,这样的苗子价格非常低,因此大受欢迎。农民喜欢便宜的东西;给政府搞绿化工程的苗老板和苗贩子更喜欢,最后导致许多文冠果绿化工程项目倒毙,从而给文冠果产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好东西需要精工打造,需要更多的劳动成本,所以谁也不要相信物美价廉的鬼话,质优价高才是王道。

马成福认为“移栽成活难”,主要是没有重视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他用“控水育苗”的方法,一年只给苗木浇两个水,这样主根短了,侧根多了,成活率就提高了;挖苗时用多种药水对根部伤口进行处理,再用塑料袋包装和泥浆蘸根,谨防失水。通过这两项措施,打破了“从挖到栽不能超过三天”的禁忌,大大延长了移栽时间,提高了移栽成活率。

“千花一果”是制约文冠果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了培育出高产文冠果种苗,他自2000年开始精选全国56个地方的优良品种进行杂交育苗,发现那一棵苗挂果早、挂果多,就摘下来再次育苗。这样连续选育12代共25年时间,终于突破了“千花一果”的难题,选育出高产文冠果种苗。

现在,经过西北文冠果基地高产选育的文冠果种苗结果早、产量高、效益好,已经成为白银市特别是干旱山区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林果产业之一,全市种植面积达到了50多万亩。2015年9月,西北文冠果基地被评为甘肃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实践证明,文冠果是精准扶贫和生态扶贫的好树种,是国土绿化、乡村振兴的好产业。

文冠果被老百姓称为“铁杆庄稼”,千年的大树仍然花繁叶茂、硕果累累,一次性投资,终生受益无穷。它结实早、产量高、效益好,水肥条件较好的水地,栽种西北文冠果基地高产种苗,移栽水地第二年就能挂果。三五年后即使每棵树产籽1公斤,亩栽222棵亩产可达222公斤,现在籽20元/公斤,亩产值4440元;十年后即使每棵树产籽10公斤,亩栽110棵亩产可达1100公斤,亩产值可达2.2万元。

马成福原来是一位关注生态的报告文学作家,他在2000年写作了《流血的石羊河》,与抗旱节水的文冠果一见钟情,从此矢志不渝研发文冠果25年。他创办了西北文冠果基地,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等难题,现为中国林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会员,宁夏文冠果总顾问,固原市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特聘专家,入选全国木本油料“一线工匠”人才库和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四川工作站乡土专家成员(西部),被业界称为“文冠果杂交之父”和“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他不畏艰难,开拓创新,以实践科研和宣传推广为一体,带领干旱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把鲜为人知的文冠果,干成了利国利民的新兴产业,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历经25年的艰苦努力,西北文冠果基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民网、人民日报科技探索、中国农业网、三农网、新浪网、凤凰网、中国农科新闻网、每日甘肃网等媒体重磅报道《文冠果杂交之父马成福》《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马成福》;人民政协网报道《从作家到农民》《文冠果专家马成福20年的成长之路》;政商参考报道《马成福和他的文冠果之梦》;中国科学网报道《从报告文学作家到文冠果专家》;今日头条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难题》;健康导报报道《马成福的漫漫文冠果之路》;农业科技报报道《从生态作家到技术专家 文冠果开启致富路》;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报道《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马成福》;中国贸易新闻网报道《文冠果专家马成福20年的成长之路》。中央电视台报道《文冠果研发者马成福》:甘肃电视台报道《钟情文冠果 誓把荒山变绿洲》《绿色管理者马成福》;兰州电视台报道《荒山播绿人--马成福》;甘肃日报报道《景泰文冠果工厂化育苗取得成功》《西北文冠果基地突破“千花一果”难题》《马成福和他和文冠果产业》《栽下文冠果 绿起一片山》;每日甘肃网报道《为了西北大地的丰收》;新疆亚欧网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远赴新疆播撒致富种子》《高产文冠果扎根新疆》《西北文冠果基地硕果累累》;河南科技报报道《关于在河南发展文冠果产业的思考》。

2016年6月3日,甘肃日报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突破“千花一果”难题》:初夏时节,记者走进位于景泰县和兰州新区的西北文冠果基地看到:这里刚定标两年的苗子就开始挂果,三年的果树已经硕果累累,有的果子压弯了枝头。西北文冠果基地已经突破“千花一果”的难关,为文冠果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4月20日,甘肃日报报道《马成福和他的文冠果产业》:“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是制约文冠果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历经25年的潜心研究,他终于破解了这两大难题,为文冠果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6月,马成福入选全国木本油料“一线工匠”人才库,排名第19位。“全国木本油料一线工匠人才库”在全国共征集到183位工匠人才,评审组根据从事工作年限、特殊技能应用、产业成果推广、脱贫攻坚效果、区域内社会反响等综合因素考量,最终选定168名。

7月,鉴于马成福在文冠果行业扎实的实践技术和超强的理论功底,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甘肃省职称改革办公室破格评审为农民技师中级职称。

9月,马成福给主席写信,建议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解决食用油危机,健康炎黄子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回信答复了他:

马成福同志:文冠果是我国的乡土树种,具有耐干旱、耐瘠薄、花期长、花色艳丽等特点,可以作为城乡绿化树种、景观树种,适合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国家支持西部地区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地方林业重点工程种植文冠果,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并享受相应的补助政策。

文冠果还是木本油料树种、经济树种。其种仁含油量较高,可以作为食用油和生物柴油的原料。其花、叶、果皮等器官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国家高度重视文冠果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并予以积极推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8号)已经明确将文冠果列为木本油料树种。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发布了《文冠果油》(LS/T 3265-2019)行业标准。我局专门成立了文冠果工程研究中心,支持文冠果良种选育、产品开发等科学研究。下一步,我局将协调有关部委继续关注文冠果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支持文冠果产业健康发展。感谢您对林草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从此以后,文冠果这个古老的树种新兴的产业迎来了高歌猛进的新时代。

10月28日,中国科学网以《从报告文学作家到文冠果专家--记文冠果杂交之父马成福》为题报道:马成福原来是一位关注生态的报告文学作家,由于写作《流血的石羊河》,与抗旱节水的文冠果一见钟情,从此矢志不渝研发文冠果20年。他创办了西北文冠果基地,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的难题,被业界称为“文冠果杂交之父”和“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

11月,第32届中华大地之光征评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马成福获得“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荣誉称号。他的成长经历《我为什么钟情文冠果20年》在《大地之光》总第20期杂志上发表。

2021年2月4日,农业科技报载《西北文冠果基地破解了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难题》:现在,西北文冠果基地选育的高产文冠果种苗移栽成活率高、挂果产量高,被广大农民群众称为一次投入千年受益的“铁杆庄稼”。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油为先。粮油安全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安定,始终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更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中之重。

然而,国际巨头垄断已成为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的现实威胁。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中国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其食用油供应的75%以上,已经被拥有百年历史的四大跨国粮商“ABCD”所控制。跨国粮商在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控股,占总股本的66%。国际巨头凭借资本和历史与经验的优势,已完成对上游原料、期货,中游生产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场渠道与供应的绝对控制权。

中国人用什么方法才能养活自己呢?马成福认为唯有到沙漠戈壁中发展文冠果产业,生产出比美国大豆更多更好的木本食用油。我国食用油缺口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依靠种植草本油料,90%以上的食用油是从油菜籽、花生、大豆等油料中榨取的,而草本油料亩产量低,抗灾能力弱,产量不稳,经济效益差,从而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目前,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退化的草原正在沙化,与其让它变成沙漠,还不如变成文冠果林海,不仅可以改变我国食用植物油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而且还能够腾出更多的耕地种植粮食,有效维护国家粮油安全。

文冠果是朝阳产业,健康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可以消除贫困,解决就业难题。文冠果初期产业有育苗、种植,文冠果观光农业,文冠果风景旅游等;加工产业有文冠果酸油、文冠果养生茶、文冠果饮料等;深加工有文冠果制药、神经酸等。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可破解生态危机、食用油危机,促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和谐健康发展。

沙漠文冠果

戈壁文冠果

西北文冠果基地的奋斗目标是:发展文冠果,美化北国大地,带领广大干旱山区群众,发家致富振兴乡村,解决食用油危机,健康炎黄子孙,造福中华民族!发展文冠果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

文冠果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她历经灾难却坚强不屈、欣欣向荣,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文化。她是美化北国大地的希望,她是乡村振兴的力量,她是解决食用油危机的源泉,她是健康炎黄子孙的母乳,她是造福中华民族的神树,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宝。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