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
2018-05-20 05:52:24
  • 0
  • 1
  • 44
  • 0

马成福

我出生于甘肃景泰,往北30多公里就是茫茫腾格里沙漠。我在沙漠边上长大,吃尽了沙漠的苦头,从小就有改造沙漠,把沙漠变成绿洲的梦想。

近年来,为了研究沙漠,改造沙漠,我多次跑到沙漠里。我到腾格里沙漠,轻轻抛开上面干燥的沙子,发现下面就是湿湿的沙子。这使我非常吃惊,于是我跑到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布其沙漠,跑到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发现许多沙漠的干沙下面都是湿湿的沙子。

原来沙漠是一座宝库,它比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黄土地还要湿润。那些黄土挖下去几十米都是干干的,种什么浇得水少了都会被旱死。原来沙子有这么好的保墒功能,这些水分足以养活文冠果,以我近20年时间对文冠果的深入研究,一定能够在沙漠里种活文冠果,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

据《中国的沙漠》(吴正著)载:中国沙漠地区的可垦荒地资源,据初步估算约有2亿多亩。如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的塔里木河平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缘,可垦荒地分布都比较集中,大部分荒地的土质也较好;而且这里光热资源丰富,有利于粮、棉的生产。“有灌溉就有农业”,有效、合理地利用内陆河水源,是沙漠地区农业开发的关键。

水是沙漠地区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由于沙漠地区降水稀少,因而水资源一般来说是比较贫乏的。不过,中国沙漠地区由于四周多有高山环抱,高山降水比较丰富,一般可达500-600毫米,降水中心更可高达800-1000毫米,成为河流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此外,高山顶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根据冰川编目统计和部分山区冰川的估算,中国沙漠地区外围高山冰川的总面积有2.8万平方公里,大量的冰雪融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山前平原和沙漠地区,并成为天然的“固体调节水库”。中国沙漠地区的河流水资源(河川径流),根据资料统计,共有大小河流480多条,总径流量约1300多亿立方米。

西北大片的干旱区黄风肆虐,荒漠化肆意蔓延,是地球上生态最为脆弱、敏感的地区之一。据报道,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发生了沙尘暴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而2000年一年就发生了12次。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萎缩,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全国有60%的贫困县集中在风沙地区,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北部被沙漠包围,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包括占国土面积37%的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5个省的自治区在内的干燥地带。

中国是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沙漠化土地达66.7万公顷,居于世界首位。目前,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我在此呼吁五省区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沙漠的挑战,为守护我们的家园做出积极贡献!

河西走廊是沙尘暴的发源地,景泰是河西走廊东首。景泰县所属的白银市,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旱,多风少雨,年降水量仅100多毫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左右,干旱、风沙、霜冻、冰雹、洪水、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从小就饱尝了干旱和风沙之苦,“风吹石头跑,拉羊皮不粘草”就是这里的主要特征。

2000年,我采写了《流血的石羊河》,走遍了河西走廊的每一片土地,深深地体会到了河西人民因干旱缺水而遭受的疾苦,因此,我一直在苦苦寻找治理干旱和风沙的良策。有一次采访途中,在寸草不生的腾格里沙漠腹地,我看到一片郁郁葱葱的文冠果林,使我下定了“发展文冠果,绿化大西北”的决心。

巍然屹立在腾格里沙漠的文冠果

文冠果是我国北方特有的优良木本油料树种,是上苍恩赐给北方荒漠化地区的一大战略性资源。所谓战略性资源,就是关乎国家和地区大局和长远利益的资源。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增加空间却很小。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要发展沙产业。就是用高新技术利用太阳能,在沙漠戈壁上,也可以在盐碱地、荒坡荒山上发展现代化农业型产业。我们有数倍于耕地的荒漠化土地可发展沙产业、盐碱地产业和荒山产业,而首选品种当属文冠果。

我国有15亿亩盐碱荒地、25亿亩沙漠沙地和戈壁,北方还有大量丘陵沟壑荒山荒坡地,大多数都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如果通过30~50年时间把其中五分之一、十分之一或者二十分之一荒漠化土地变成文冠果林,再加上居民庭院、房前屋后、城镇道路绿化、各类防护林,至少可造数亿亩文冠果林,生产上亿吨文冠果油,同时会产出同样或更多的相关附产品。而且在农田遭遇干旱绝收的情况下,文冠果都可以正常生产收获。如果我国人民都能吃上文冠果油,那么亿万人民将过上健康安乐的生活。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存空间极其有限,人类治理沙漠的梦想由来已久。在沙漠里飞播造林?好像是某个国家项目工程?沙漠里从来不缺少种子,缺的主要是水!在沙漠里种水稻?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沙漠里即使有水,也是非常稀少的,能够种植水稻这种耗水作物吗?这不是沙漠来水了,而是专家的脑子进水了!

沙漠地区,干旱地区,水源稀缺,生态脆弱,宜林不宜农。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于防风固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许多人造沙漠就是由于砍伐森林,过度垦荒造成的。传统农业春种秋耕,严重破坏植被,容易造成扬沙乃至沙尘暴。

世界上有许多沙漠都是人造沙漠,都是人为破坏大自然的结果。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惩罚了我们。”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严厉指出:“我们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表达了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沙漠缺水,植被稀少,风吹沙走,危害极大,先压上草方格,再种草植树造林,是循序渐进、简单易行的好方法。草方格能够固定流沙,但寿命较短容易腐烂,往往前功尽弃。如果在草方格内再种上树造成林,使其长期存活并繁衍下去,是固定流沙改造沙漠最好的方法。可种什么树需要认真考虑,种植高耗水的树肯定活不了,种植抗旱节水的树,一般只有生态效益却没有经济效益,仅靠国家生态补贴或社会赞助,这样的生态建设也难以为继。

建国以来,人工造林面积是国土面积的好几倍,可是西北依然是光山秃岭,年年种树不见树,主要就是缺少经济的推动作用。我近20年的探索和研究,认为只有文冠果才能担当起沙漠造林的历史重任。我们要改变生态造林新思路,选择像文冠果这样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树种,这样的生态建设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文冠果全身都是宝,具有非常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是树木中的国宝,园林中的奇葩。它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有北方油茶之称。又是珍贵的旅游观赏植物,也是优良的木材树种、水土保持树种和常用中药材,而且具有适应性强、抗逆能力卓越的优点。

文冠果抗旱节水喜光、耐瘠薄等特性,根系入土深,主根发达,萌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属水土保持先锋树种。对土壤适应性很强,平原、沟壑、丘陵、黄土地和岩石裸露地上都能生长,耐盐碱,在撂荒地、沙荒地都能生长。一年生苗主根深1米以上,在土壤疏松的地方根深可达10~20米,能够吸收土壤深层水分。文冠果抗寒能力强,在气温-41.4℃的能安全越冬。抗旱能力很强,在年降水量仅100毫米的沙漠戈壁地区也有散生野生树木。

文冠果油为食用油之王,是高级药、食兼用油,更是天然保健品,俗称长生不老药。食用植物油的优劣主要看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文冠果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4%,这是其他食用油望尘莫及的,而且所含不饱和脂肪较为稳定,比山茶油、牡丹籽油、橄榄油等高3~8%,是超特级的高级保健食用油。文冠果油较橄榄油、花生油比较,其饱和脂肪的含量比橄榄油低1.78倍,比花生油低1.9倍。它的品质优于花生油、芝麻油,其保健作用也是色拉油、橄榄油等无法比拟的。

西北文冠果基地生产的文冠果高级保健食用油和文冠果养生茶

粮油安全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安定,始终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更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中之重。我国食用油的自给率已由本世纪初的60%下降到目前的37%左右,进口依赖度高达63%,超过国际安全预警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进口国,同时也是世界油料进口大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进口贸易量的45%,油菜籽进口量占全球进口贸易量的12%,对我国食用植物油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对我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消费层次的升级,我国对食用植物油的需求还将呈刚性增长态势,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已成为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食用植物油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物资。我国目前存在非常严重的食用油危机,每年要进口9000万吨的大豆,进口500万吨油菜籽,还有几百万吨其他油料,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我国进口的基本上都是转基因油料。从数据显示,我们已经很难吃到安全健康的非转基因的食用油了。至于说转基因食品有没有毒,论证起来针锋相对非常麻烦,不过在种植转基因作物较多的地方,老鼠都已经死光了,人吃了还能健康吗?这无疑应证了转基因食用油“一代致病,二代致傻,三代绝育”的定论。

我国食用油缺口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依靠种植草本油料,90%以上的食用油是从油菜籽、花生、大豆等油料中榨取的,而草本油料亩产量低,抗灾能力弱,产量不稳,经济效益差,从而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目前,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不仅可以改变我国食用植物油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而且还能够腾出更多的耕地种植粮食,有效维护国家粮油安全。

那么,文冠果的历史比人类的历史还要长,千百年来曾多次被提倡和推广,为何这么好的产业却始终发展不起来呢?除了宗教、文化与政治因素之外,文冠果也存在“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等技术难题。“移栽成活难”是种植方面的难题,“千花一果”是经济价值问题。这两个难关不攻克,文冠果就发展不起来。

我是一位关注生态的报告文学作家,2000年写作了《流血的石羊河》,从此开始研究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价值的文冠果。我们经过近20年的潜心研究,终于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两大难题,为文冠果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此我们西北文冠果基地被评为全国重质量守信用单位。

我们认为“移栽成活难”,主要是没有重视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我们用“抗旱育苗”的方法,一年只给苗木浇两个水,这样主根短了,侧根多了,成活率就提高了;挖苗时用多种药水对根部伤口进行处理,再用塑料袋包装和泥浆蘸根,谨防失水。通过这两项措施,打破了“从挖到栽不能超过三天”的禁忌,大大延长了移栽时间,提高了移栽成活率。

“千花一果”是制约文冠果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了培育出高产文冠果种苗,我们精选全国56个地方的优良品种进行杂交育苗,发现那一棵苗挂果早、挂果多,就摘下来再次育苗。这样连续选育6代共18年时间,终于突破了“千花一果”的难题,选育出高产文冠果种苗。

2016年6月3日,甘肃日报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突破“千花一果”难题》:初夏时节,记者走进位于景泰县和兰州新区的西北文冠果基地看到:这里刚定标两年的苗子就开始挂果,三年的果树已经硕果累累,有的果子压弯了枝头。西北文冠果基地已经突破“千花一果”的难关,为文冠果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4月20日,甘肃日报报道《马成福和他的文冠果产业》:“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是制约文冠果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历经18年的潜心研究,他终于破解了这两大难题,为文冠果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移栽成活难’主要是没有重视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马成福采取“抗旱育苗”和谨防根部失水两项措施,打破了“从挖到栽不能超过三天”的禁忌,大大延长了移栽时间,提高了移栽成活率。

为了培育出高产文冠果种苗,马成福精选全国56个地方的优良品种进行杂交育苗,发现哪一棵苗挂果早、挂果多,就摘下来再次育苗。这样连续选育6代,终于选育出高产文冠果种苗。

现在,文冠果被当地农民称为一年种,千年收的“铁杆庄稼”。经过西北文冠果基地高产选育的文冠果种苗结果早、产量高、效益好,已经成为白银市特别是干旱山区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林果产业之一,全市种植面积达到了30多万亩。2015年9月,西北文冠果基地被评为甘肃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实践证明,文冠果是精准扶贫和生态扶贫的好树种,是国土绿化、乡村振兴的好产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历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西北文冠果基地的高产种苗已经走出了甘肃,走到了西北、东北、华北,走遍了北国大地、华夏神州。中央电视台报道《文冠果研发者马成福》;甘肃电视台报道《钟情文冠果  誓把荒山变绿洲》《绿色管理者马成福》。政商参考报道《马成福的文冠果之梦》;甘肃日报报道《景泰文冠果工厂化育苗取得成功》《西北文冠果基地突破“千花一果”难题》《栽下文冠果  绿起一片山》《马成福和他的文冠果产业》;新疆亚欧网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远赴新疆播撒致富种子》《高产文冠果扎根新疆》《西北文冠果基地硕果累累》;河南科技报报道《关于在河南发展文冠果产业的思考》。

作为西北之片旱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报告文学作家,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西北。大西北土地贫瘠,气候寒旱,水源稀缺,生态脆弱,宜林不宜农。如果把西北的生态林、绿化树和经济林果改种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还有观赏价值的抗旱树种文冠果,建立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就不再是梦想。文冠果系我国北方珍稀乡土树种和木本油料树种。如果大量推广种植,可破解生态危机、食用油危机、经济危机三大难题,促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和谐发展。

我的理想是:发展文冠果,美化北国大地,带领广大干旱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解决食用油危机,健康炎黄子孙,造福中华民族!发展文冠果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

文冠果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理应成为中国的国树。她历经灾难却坚强不屈、欣欣向荣,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文化。她是美化北国大地的希望,她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力量,她是解决食用油危机的源泉,她是健康炎黄子孙的母乳,她是造福中华民族的神树,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宝。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北方。如果把北方的生态林、绿化树和经济林果改种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还有观赏价值的抗旱树种文冠果,建立一个山川秀美的北国大地就不再是梦想。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力倡导和引领下,必将建成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